宗濂书院
团工委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工作 > 团工委 > 正文

宗濂书院团学组织开展第七次读书分享会

发布时间 : 2025-03-26点击量:

2025年3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团学组织骨干在雁塔校区八号楼406室进行了第七次读书分享会,由宗濂书院团委技术设计部部长张琳婉进行分享。

本次分享的内容是纪实文学《红领巾诞生的地方》,该书用朴实的笔触,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标志性符号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涵。作为首部系统研究红领巾文化的专著,该书既填补了红色符号学研究的空白,也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范本,通过具像化的历史叙事诠释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深刻命题。

这本书以苏联少年先锋队的红色领巾为历史起点,结合中国革命进程中儿童组织的发展轨迹,深入剖析了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儿童团臂章、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儿童团员的红飘带等雏形与红领巾的渊源关系。通过大量珍贵档案和亲历者口述,还原了1949年10月13日少先队成立时,红领巾被正式确立为队员标志的决策过程,重点解析了其"红旗一角"的设计理念——红色象征革命先烈的热血,三角形剪裁寓意少先队员继承革命事业的使命担当。

1925年10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黄静源被反动派枪杀;在烈士遇难的地方,安源路矿工人儿童团的团员们自发将他的血衣撕成布条,系在脖子上,表达对烈士的敬意和对反动派的仇恨。这也是红领巾的雏形。书中还选取不同年代典型案例:五十年代"五年计划"中少先队员收集废钢铁支援国家建设,八十年代"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激发阅读热潮,新时代"红领巾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等,展现了这一符号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与教育功能。

红领巾,是少年儿童胸前跳动的一团火焰,见证了历史,得以代代相传,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作为苏联少年先锋队红领巾的中国化实践,红领巾的设计理念源于1922年安源儿童团的"劳动童子团"臂章,历经土地革命时期的"共产儿童团"红飘带、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员"标志演变,见证了红色基因的传承。1949年10月13日建队日确立红领巾时,同步设立"红领巾心向党"教育工程,将刘胡兰、王二小等英烈事迹纳入日常教育体系,2018年教育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将红领巾与"红色研学旅行"结合,全国建成327个红领巾主题纪念馆。此时,红领巾又成了革命精神的具像化。

红领巾,这抹鲜艳的红色,是烈士鲜血的传承,是革命精神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块布料,它是青春的标志,是责任的承诺,是荣耀的徽章。《红领巾诞生的地方》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既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是时代价值的创造者,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万众一心,让革命薪火在新时代中绽放出青春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