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濂书院
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动态 > 正文

宗濂书院组织开展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参观活动

发布时间 : 2025-04-26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有关党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发展史和新中国史的重要精神与先进思想,2025年3月21日上午,宗濂书院团学组织校园文化部组织几十名同学来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开展爱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共同踏寻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革命氛围,领悟革命精神,在浓厚沉重的革命文化中洗涤灵魂。

c76572e0f291facd961a80029461f27

当历史褶皱在眼前展开,校园文化部成员和几十位同学推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的青砖灰瓦门楼,迎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肃穆场景。1937年的警卫室木桌上摆着铜制台灯与铁皮暖壶,接待室里双人棕绷床压着蓝印花被褥,周恩来办公室的皮质公文包仍保持着75度斜角摆放—一这些充满生活质感的细节,瞬间消解了时空的隔膜。在无线电室里,泛黄电文上的“急转中央"字样清晰可辨;医务室内手工消毒器残留着草药的苦涩气息,墙上用红漆标注的“轻伤不下火线”医嘱,让百人共用剃刀的故事变得具象可感。

在国际友人接待室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用罐头盒改制的茶具、旧报纸糊成的灯罩。讲解员指着一张磨损严重的乒乓球桌:"当年同志们用边区自产的杜梨木制作球拍,把羊毛线缠绕在竹片上当球网。”这种在匮乏中创造丰盈的生活智慧,恰似展厅墙上斑驳的标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动注脚。最令人动容的是救亡室里陈列的流动图书馆,那些被磨出包浆的《大众哲学》《西行漫记》,封面上还留着不同笔迹的批注,见证着战火中的思想启蒙。

当看到《抗大招生简章》上”不怕死、不贪财、能吃苦”的招生标准,参观队伍里响起会心的笑声。在发报机体验区,有同学在尝试发送”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时红了眼眶。历史老师指着一组数据:抗战期间从这里走出的青年,平均年龄21.3岁,80%出身于富裕家庭却选择投身革命。这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在当代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清醒的理想主义。

a4810998d193254a6e14e7cd45b215c

当讲解员演示用AR技术重现“西安八办电台“工作场景时,我们突然明白:红色文化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星河,每个时代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光谱频率。站在挂着“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标语的院落里,秋风卷起泛黄的银杏叶。那些曾在青砖墙上投射过身影的青年,用他们22岁的人生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青春,永远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当我们触摸展柜里修补过37次的搪瓷缸,其实是在触碰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这密码里,藏着让每个时代青年热血沸腾的源代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我们要以八路军战士们为榜样,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那些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从未走远。他们活在我们眼中的星辰大海里,活在我们脚下的坚实土地上,活在每个西交学子“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