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濂书院
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动态 > 正文

探秘创新引擎,共筑健康未来之梦

发布时间 : 2025-09-01点击量: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号召,助力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医药前沿动态、精准规划职业生涯,2025715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工求新”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西安高新医疗器械技术转化平台,开启了一场聚焦医疗器械创新链与未来职业发展的深度探索之旅。

实践成员与药企技术人员合影

全景透视创新转化链,零距离触摸硬核科技

孵化蓝图解码:平台战略与生态解析

实践首站,团队成员齐聚平台会议室,平台战略规划负责人通过详实数据与生动案例,系统阐释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路径。他介绍到,筛选高潜力科研项目需综合考量创新性、市场前景、技术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例如,结合当前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缺口与国内外前沿科研成果,筛选出具有独特技术优势且能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项目。

在资源整合方面,平台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为入驻企业争取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搭建资本对接桥梁,吸引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为项目注入资金;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此外,成员们还了解到平台构建的覆盖“概念验证 - 中试放大 - 注册申报 - 市场推广”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深刻理解了其在加速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中的枢纽作用。交流环节,大家踊跃提问,与负责人深入探讨。

一群人站在室内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平台导师在沙盘模型前向团队讲解孵化器空间布局与产业生态图谱

触摸“智造脉搏”:GMP标准生产基地见学

探访生产基地:触摸“智造脉搏”

随后,团队走进GMP标准生产基地。在精密注塑区域,工程师介绍,注塑机采用先进控制系统,能精确控制注塑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确保生产的医疗器械零部件尺寸精度高、质量稳定。从模具设计到原材料选择,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

无菌封装环节,工程师展示了在高度洁净环境中对医疗器械进行无菌封装的过程,防止产品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严格的质量检测环节让成员们印象深刻,每一件产品都要经过外观检查、性能测试、无菌检测等多道工序,只有全部合格才能进入下一环节。

在可追溯物流环节,工程师介绍了通过信息化系统对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管理的方法,确保产品可追溯,一旦出现问题能及时召回和处理。全流程的自动化与数字化管理让大家惊叹不已,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智造”的魅力。

绿色的冰箱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实践队员透过参观廊道,观察自动化生产线精密操作流程

走进核心研发区,探秘前沿设备

在核心研发区,团队沉浸式体验了支撑创新的“重器”集群。专家重点演示了3D打印钛合金个性化定制系统:从患者CT数据导入、AI辅助三维建模,到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逐层打印出与人体骨骼完美契合的肩胛骨植入体。其微孔结构设计能促进骨细胞长入,引发了同学们对“医工融合”解决临床难题的浓厚兴趣。

图片包含 文本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团队成员聆听技术专家讲解3D打印钛合金个性化定制肩胛骨假体

创新成果巡礼,破解临床痛点的“中国方案”

展厅内,一系列平台孵化的明星产品成为实践焦点。智能骨科外固定架可让医生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查看患处数据,并根据数据远程调整固定参数,颠覆了传统“盲调”模式,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速度。

颅骨精准固定系统采用生物相容性优异的PEEK材料与仿生锁扣设计,显著提升了手术效率与患者舒适度。这些源自临床需求、攻克技术壁垒的成果,生动诠释了“创新 - 转化 - 应用”闭环的力量。

图片包含 工程绘图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墙上挂着一幅画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实践队员近距离观察PEEK颅骨固定系统(左)与智能骨科外固定装置原型(右)

技术革新激荡理想,医工融合照亮征途

踏入西安高新医疗器械技术转化平台,团队经历了一场认知重塑。“医工结合”从课本概念化为解决生命健康难题的利器,让成员们深刻领悟到技术创新是临床需求、多学科知识与工程智慧的深度融合。平台的全链条转化生态,揭示了突破学科壁垒的必然性。

图4

实践成员与平台老师合影

平台展厅里,“中国智造”的脉搏令人心潮澎湃。打破进口垄断的器械背后,是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坚韧,让成员们真切触摸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量。此次实践如明灯,照亮了一代人的历史方位:以国家需求为锚点,以人民健康为航标,投身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的攻坚战,是时代赋予医工学子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的绽放。离开展厅,团队成员眼中升腾起“强国有我,创新在我”的动能。此次之行,是前沿产业的认知升级,更是学业、职业与事业的思想碰撞,西交学子将以此为起点,在科技强国赛道上奋力奔跑。